首页 > 新视界 > 新经济 > 正文

印江:贫困群众参与以工代赈,既得薪金,又获股金

2020-12-30 17:28
摘要: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地处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西麓,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县国土面积196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街道)、365个村、9个居委会(社区),总人口45.45万人。1986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县,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重点县。2019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2017年以来,印江县积极探索“以工代赈资产变股权、贫困户变股民”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在朗溪镇实施以工代赈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项目,多方位推动贫困群众提高收入水平。
    朗溪镇以工代赈项目覆盖昔蒲村、三村村、河西村、朗溪村、孟关村5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934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29户1728人。重点围绕朗溪镇发展特色果蔬产业发展,投入以工代赈资金1000万元,并整合其他行业资金3950万元,推进朗溪镇扶贫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以“双扶”为抓手,发挥投资效益,建设高效产业基地。2017年以前,该区域有一定产业基础,农户种植了一定数量的红香柚、金香橘、长寿柑、印江西桃等水果。但由于市场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导致产值不高,“开荒开上天,种地种到边,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是真实的写照。该县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以1000万以工代赈资金投入为牵引,立足石漠化地区发展产业的实际条件,制定了“石漠化治理生态产业园”规划,并依据规划内容,整合了交通、水利、扶贫、金融及社会资金投入,总投资达到了4950万元,建成了路沟池配套、产供销互动、村企民联结的精品水果示范园区,总面积1.2万亩,实现了“石山变金山”的华丽转身。整合资金400余万元,采取“以工代赈”方式,统一采购苗木,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组织群众种植、管护果树,成活后按土地权属交还给群众,让有意愿、有能力的群众利用自家的土地率先发展起来,示范带动,并按照500元/亩的标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补助管护费,通过这一方式,共发展果园2500亩,实现了家家户户有果园、人人脱贫有支撑的良好局面。以合作社为带动平台,量化以工代赈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项目资金662万元作为股份入股,用于1300亩水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并采取相同模式,将整合的各领域资金以固定资产的方式,投入到合作社建设冷库、交易市场、苗圃基地、注册商标等,按投入比例占股,收益作为5个村集体经济积累,并依照集体经济合作社章程分配给区内群众。通过“双扶”方式,项目试点区内精品水果面积大幅度增加,形成了1.2万亩集中连片的产业园区。
    以“三变”为载体,发挥资源优势,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一是资源变资产。对零星果园周边的空余土地、集体荒地进行统计清理,按照“权属不变、统一利用、量化入股、利益共享”的原则,集中流转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作为股权入股合作社发展经果林,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接机制,见效后合作社占60%,村集体占40%,村集体再按照3:3:2:2分红机制进行分配,30%归全村群众,30%归出地农户,20%归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0%作为村级预留发展资金。二是资金变股金。试点项目入股资金用于合作社水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并由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建成后以资产折资入股专业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按40%的股份量化到昔蒲片区村集体,把以工代赈项目资金变成群众的股金。三是农民变股东。项目区整合的各类资金,均参照“以工代赈资产收益扶贫”的模式,以股权形式投入到企业,量化到全体群众,用于集中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红香柚、长寿柑、印江西桃等特色品种,全面探索以工代赈“薪金”单一来源收益向“薪金、股金”等多元收益转变新路子。
    以“四有”为路径,发挥带动效应,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一是参与建设有薪金。群众通过参与以工代赈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项目建设,获取劳务报酬,二是自主发展有效益。通过项目实施,改善了基础设施,群众发展经果林的积极性更高、果园管护更精细、水果产量更丰、品质更优,销售渠道更畅通、价格更稳定。三是按股分红有收入。试点项目整合资金建成的基础设施,其中有直接经济效益的部分按照6%的比例固定分红,并逐年递增,2018年实现收益12万元,用于分配给辖区贫困群众。四是长期增收有保障。以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采取统一苗、统一栽、统一管、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五个统一的方式,统筹推进项目区产业发展。
    通过实施以工代赈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项目,该县不仅实现了区域整体脱贫,还积累了以“区域打捆、红利到户、分类共享”的区域性整体脱贫经验,培育了发展型、股东型、技术型、职业型“四型农民”。

责任编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