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 姚辉
“整冠、捋须、甩袖……”82岁的搬迁群众贾作德老人为大家表演一套行云流水的戏剧动作,还激情昂扬地演唱一段戏曲清唱。杨河村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建的文化广场和百姓大舞台,让这个年迈的农村老人“青春”焕发,开启了该村戏曲文化传承的新征程。
杨河安置点东、北两面与洛阳市新安县接壤,临近青要山风景区,314省道在安置点门前经过,交通便利,共安置仁村乡杨河村石山区11个村民组30个自然村的贫困群众75户256人。
杨河安置点以党建促脱贫,充分发扬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发展后续产业,通过有针对性地技能培训和奖补措施,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对于年轻力壮的村民,依托“打工直通车”网络平台安排到浙江、上海、杭州、厦门等地企业打工61人,每月增收平均在3000元以上。对于60周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弱劳动力申请安排县级公益岗32人,每人每月可增收500元。60周岁以上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以村集体产业收入安排益贫岗18人,每人每月可增收300元,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就业全覆盖。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养殖和种植,适种择种,适养择养,共发展养牛23户50头,养蜂5户150箱,户均可增收3000元;发展花椒种植53户120余亩,每亩政府补贴400元;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等60户150亩,每亩政府补贴200元。通过多渠道帮扶,目前所有搬迁户全部脱贫。
杨河村多策并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是流转后地、河沟两处土地200亩,采取与公司合作模式经营种植丹参,年增收30万元。流转杨河西门两组土地150亩种植优质新品种花椒,目前,在花椒没有收益的情况下,采取林下种植柴胡,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目前长势良好。二是建成300KW光伏扶贫电站,年增收14万元。
杨河安置点推行“组织覆盖”“考评覆盖”“活动覆盖”长效管理服务机制,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一是以文明示范社区创建为抓手,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实现“组织覆盖”,按照党员数量和人口规模,分类设置。设立党小组1个,成立安置点管理服务中心,配备管理岗3人,卫生保洁员1人,专业电工1人,供水管理员1人。新建标准化卫生室一所,签约医生1人。设立便民服务大厅、爱心超市、矛盾纠纷调解处室、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便民服务室,为社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便民服务,解决搬迁群众的各种诉求。同时在每栋楼内,评选出热心群众公益事业的楼长,解决搬迁群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务,做到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区。
二是多措并举,智志双扶,实现“活动覆盖”。通过制作宣传展板、举办专题培训班、放映爱国电影、举办“快乐星期天”、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活动,搬迁群众积极参与技术培训、政策宣传及各类文体活动,大力宣传感恩新时代、勤劳致富等内容。农忙时节,管理岗利用晚上组织搬迁群众开展“互帮互带”活动,帮助那些没有劳动力的农户摘辣椒,在干活的同时宣讲各种惠民政策、并把“互帮互带”活动内容拍摄视频发送至朋友圈,鼓励那些在外务工的村民安心工作,不用考虑家里庄稼没收等后顾之忧。
三是细化标准,量化分值,实现“考评覆盖”。定期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脱贫带头人”“文明之家”“卫生整洁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各类评比活动;积极完善环卫设施,动员搬迁群众改变陈旧陋习,每周开展一次环境卫生整治,各扫门前卫生,互相监督。开展常态化保洁工作,打造环境整洁的美丽社区。
杨河安置点成功举办的话家常、促发展、感党恩“百人饺子宴”、丰富活跃的“道德讲堂”、“九九重阳情”和庆祝建国70周年庆典等大型活动,搬迁群众踊跃参与。每逢星期天的晚上,杨河村的文化广场热闹非凡,百姓大舞台上,贾作德老人在旁边精心指导,搬迁群众组成秧歌队、戏曲班,锣鼓声喧,粉墨登场,演绎幸福生活,颂扬党恩厚重。
(作者王康系三门峡市渑池县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搬迁办副主任,姚辉系三门峡市渑池县仁村乡副乡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