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视界 > 新经济 > 正文

“三农”促发展、稳大局作用进一步发挥

2021-07-29 10:47 国家发展改革委
摘要:今年以来,我国“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势头,对稳固经济恢复基础、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

今年以来,我国“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势头,对稳固经济恢复基础、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

一、上半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变中向好

(一)夏粮喜获丰收,粮食安全保障有力

粮安则天下安。2021年,我国夏粮再获丰收,播种面积恢复性增长,单产稳步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夏粮总产量14582万吨(2916亿斤),比2020年增加296.7万吨(59.3亿斤),增长2.1%。更为可喜的是,夏粮播种面积和单产呈现出“双增长”良好态势。其中,夏粮播种面积比2020年增加265.5千公顷(398.2万亩),增长1.0%,扭转了连续5年下滑势头;单产比2020年增加57.4公斤/公顷(3.8公斤/亩),增长1.1%,连续3年增长。夏粮丰收,全年粮食丰收就有了底气。面对当前全球复杂的粮食安全形势,将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将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稳就业“组合拳”显成效,农民工就业和农民增收态势良好

就业和收入是老百姓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恢复,制造、建筑、批发零售等农民工就业集中行业有序复工复产,各项稳就业政策不断落地见效,农村外出劳动力人数高位回弹。2021年上半年,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总量达到1.8亿人,同比增长2.7%,比2020年底外出农民工净增1000余万人。与此同时,农民收入实现强劲恢复性增长。2021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48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1%,不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3.4个百分点,而且比2020年上半年同比增速快15.1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贡献最大,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升至历史新高47%。

(三)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有序

农产品价格波动既影响生产者利益,又关系消费者福利,稳定价格运行具有积极意义。今年上半年,我国粮油、蔬菜、肉蛋等民生产品供应充足,除猪肉、玉米等少数产品外,农产品价格运行总体平稳。其中,稻米、小麦等主要粮食市场价格变化幅度不大(见图1),稻米、小麦月度价格环比变化分别不超过1%和2%,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分别仅为国际市场的16%和20%。特别是,我国食品价格结束了2019—2020年的持续快涨周期,食品价格指数涨幅均已进入“1”时代,上半年食品价格累计同比下跌0.2%,比去年同期变化幅度缩小16个百分点。

微信图片_20210728214840

图1  2019-2021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运行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每月《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与国家统计局。其中,稻米国内价格指全国晚籼米(标一)批发均价,小麦国内价格为广州黄埔港优质麦到港价。

(四)农业投资恢复性增长,农业农村生产设施条件有效改善

今年上半年,我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等“三农”领域一系列补短板项目的加快实施,发挥了重要牵引拉动作用,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所增强,投资模式更加多样。2021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3%,两年平均增长13.2%。其中,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7.3%,农林牧渔业民间投资增长25.1%,民间投资主体对市场的信心持续恢复,成为带动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的关键。

微信图片_20210728214845

图2  我国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三农”政策持续加力显效

(一)瞄准粮食安全苗头性问题,因地制宜推动“非粮化”整治

防止耕地“非粮化”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今年上半年,各地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决策部署,因地制宜开展耕地“非粮化”排查整治行动,为恢复夏粮播种面积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湖北界定四种耕地“非粮化”类型并分类清理整改,包括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林果业、挖塘养鱼、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已建高标准农田占用调整为非耕地。浙江嘉兴妥善处置存量“非粮化种植”,建立抛荒清单,科学务实调整规划。重庆铜梁区将稳定粮食面积纳入重点考核,支持套种粮食。

(二)全方位保障农民稳定就业,多渠道开辟农民增收途径

今年以来,各部门各地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民稳就业工作。如,人社部联合多部门相继开展了“春风行动”、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保障、就业帮扶、家政服务供需对接、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等。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稳就业途径。如,重庆铜梁区2021年计划建成适合当地产业特点的30个乡村振兴车间,吸纳安置1000人家门口就业;西藏日喀则市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带动群众就业。同时,各地通过支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示范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例如,浙江等省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等,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2021年一季度,浙江省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在所有收入来源中同比增速最高,达到32.6%,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5%。

(三)实施长效政策支持和相机调控,有效保障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

为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相关部门出台了“保生产、促流通、稳价格”等系列举措,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确保重要农产品“产得出、调得进、供得上、不断档”。同时,适度提高2021年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同步实施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200亿元,稳定了种粮收益预期,对稳定粮食市场运行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此外,积极应对“猪周期”下行影响,出台了生猪生产调控方案,及时发布市场预警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合理调整生产结构、把握生猪出栏节奏,实施中央储备猪肉收储工作,对稳定猪肉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政策、投入、服务“三位一体”综合施策,积极扩大农村有效投资

围绕“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要求,聚焦“三农”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精准谋划实施稳投资系列举措,有效提振了投资信心。同时,围绕夯实产能基础、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持续加大重大项目谋划和储备力度。不断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机制,着力开拓投资渠道,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规模保持稳中有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农业农村规模有序扩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此外,着力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持续强化项目信息、融资、土地、建设运营等一揽子、全方位投资服务,不断拓宽和畅通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有效路径,对社会资本有序投向“三农”补短板、强弱项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起到了重要指引和保障作用。(作者:涂圣伟、蓝海涛、张义博、周振 宏观院产业所农村经济研究室)

责任编辑:孙淑红

相关新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