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首个五年,也是新起点上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关键五年。青海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紧扣“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准确把握“三个安全”战略定位,聚焦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分析青海发展的规律性特点和阶段性特征,深刻把握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使命担当,绘就了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宏伟蓝图。《纲要》经青海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得票率100%,为历次之最。
一、坚持高位领衔、上下协同、统筹布局,《建议》《纲要》同步起草“开创先河”。创新规划领导体制和工作方式,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十四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同步编制“十四五”规划《建议》和《纲要》,在全国开创了先河。编制过程中,突出以《建议》的“纲”举《纲要》的“目”,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发布省级重点专项规划目录清单,加强对市州县规划编制的统筹指导,建立了由省级规划《纲要》为统领、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省级重点专项规划和市州规划为支撑的“1+1+35+8”规划体系,凝聚形成三级联动、全省一体的规划编制合力。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常委会、常务会、专题会等会议共7次,系统研究青海面向现代化的重大问题,确定了“12345”总体布局和“2143”发展重点,进一步加固发展底板、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支撑,构筑起可持续的系统保障。
二、着眼谋深前期、充分衔接、统筹实施,实现规划工作“全程闭环”。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引领、自我研究与借助外脑相结合,围绕“五个示范省”建设、“中华水塔”保护、共建“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等重点领域,开展了61项重大前期课题研究。谋深谋实谋细“三个重大”,统筹国家投向和政策供给的可能性、地区发展的现实性、补短板强弱项的迫切性,提出了百项工程库、百项改革库、百项政策库,成为《纲要》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抓手。坚持“开门编规划”,组织开展“大调研、大对接、大培训、大集中”活动和“3个沉下去、3个跑起来、3个发挥好”活动,召开22场专家咨询会、座谈会和专家委员会会议,搭建“我为青海现代化建言献策”等平台,征集社会各界1790余条好建议。建立《纲要》实施机制,制定《纲要》任务分工方案,逐项逐条细化任务分工,建立省级万亿、市州千亿、县区百亿三级项目库,统筹财政、金融、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土地等政策协同配套,健全动态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体系。创新宣传方式,公开出版发行规划《纲要》,在省内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全文刊载,融合水墨画、剪纸、说唱等元素制作动画宣传片,通过专访、署名文章、点评、宣讲等方式全方位开展宣传解读,营造人人学习、人人参与、人人践行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立足“三个最大”、维护“三个安全”、聚力“四地建设”,提升全国大局“青海位势”。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作为根本出发点,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之大者”,聚焦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举全省之力保护好“中华水塔”,高水平打造国家公园示范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治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切实守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水青山。聚焦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升有色金属资源储备能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储能发展先行示范区,加快构建以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聚焦维护国家国土安全,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民族宗教事务依法治理能力,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
四、注重以人为本、增进福祉、共建共享,力求规划蓝图“见人见物”。着眼于全省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层次的基本省情、经济社会发展上升的总体态势“两个没有变”的省情阶段性特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着重对巩固好、拓展好、提升好全面小康成果进行统筹安排,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砥砺前行补短板、强弱项、增成色、提水平。在此基础上,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提升、诉求日益多元,着重对就业收入、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托幼、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作出全面部署,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全省各族群众生活品质,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