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视界 > 新经济 > 正文

各地“十四五”规划编制实施经验交流之二十六 | 成都:落实国家战略 勇担历史使命 奋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征程

2021-12-03 11:01 国家发展改革委
摘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成都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心带动作用、做强成都都市圈全省引领功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五年。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成都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心带动作用、做强成都都市圈全省引领功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五年。成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站位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着力提升城市功能能级,坚定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

一、坚持战略引领、实践指导,突出《纲要》“战略性”

坚持在国家重大战略中把准成都发展的新方位,把建好示范区,唱好双城记,融入新发展格局贯穿始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厚植城市生态本底,促进城市宜业宜居,健全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加快探索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成都范例。齐心唱好双城记,落实中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部署,高质量建设成都都市圈,共建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现代化产业体系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成渝相向发展,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供给创新建设完整内需体系,构建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和全球流通体系,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

二、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突出《纲要》“创新性”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政策举措,让城市未来发展更有活力、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市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在目标设置方面,更加聚焦城市发展特质、价值取向和比较优势,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放在突出位置,创新性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作为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之一并贯彻始终。在章节排序方面,紧扣国家战略和成都发展位势,《纲要》第二篇、第三篇开宗明义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重点任务和实践路径。在空间表述方面,更加注重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相结合,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聚焦城市功能、重大承载节点,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将重大功能平台、重大项目、重大载体落实到具体区域和点位。

三、坚持预判形势、前瞻思考,突出《纲要》“科学性”

坚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营造全过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把握城市发展规律,聚焦中央对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重大决策部署,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成都都市圈内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外圈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突出城市核心功能,聚焦成都创新融入新发展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心城市引领带动、公园城市示范区探索示范、国际门户枢纽、科技创新策源、文化软实力等核心功能,加快构筑城市发展比较优势。明确城市发展重点,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由远及近明确城市发展路径,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四、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撑,突出《纲要》“操作性”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紧抓重大项目“牛鼻子”,找准城市发展“主抓手”,夯实规划落地“硬支撑”。突出重大工程项目落实,聚焦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城市定位和使命担当,重点推进国家规划《纲要》涉及成都的18项重大工程项目。改进项目组织谋划方式,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谋划实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等具有新时代标志的系列工程。提升规划体系实施支撑,编制36个市级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分行业、分领域、分区域加强项目包装策划,确保《纲要》落地落实。

五、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突出《纲要》“人民性”

坚持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将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统一,广泛凝聚各方智慧、体现人民意志、回应社会关切。面对面倾听各方声音,多次赴区(市)县、基层一线开展调研,组织召开多场座谈会,听取专家、企业、青年干部、基层代表、党外人士等各方面意见建议,最大程度集中各方智慧。深入开展重大研究,联合高水平智库机构,多次赴上海等先发城市,深化重大问题、重点领域及未来三十年远景战略研究,形成了《成都“十四五”规划战略深化研究》《成都2050发展战略研究》和49项“十四五”专题研究成果,为科学编制《纲要》提供了有力支撑。广泛开展建言献策,通过网站、报刊、新媒体等方式开展“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参与人次达62万,收集社会各界高质量意见建议超3.2万条,并有机吸纳共12大类1000余条建议。

责任编辑:孙淑红

相关新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