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视界 > 新经济 > 正文

经验分享 | 云南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经验总结

2021-12-06 14:13 国家发展改革委
摘要:近年来,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安排部署

近年来,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安排部署,把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全域旅游、教育文化、大健康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特色小镇、美丽县城等工作联动协调推进,拓展产业发展潜力和空间,努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微信图片_20211206104239

云南腾冲市银杏产业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一、创建成效

云南省有国家认定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4个,具体为:临沧市临翔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弥勒市太平湖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腾冲市银杏产业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通海蔬菜产业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现累计完成投资49.68亿元,2020年分别实现产值1.07亿元、15.2亿元、21.5亿元、159.8亿元。4个示范园共实现一产产值28.86亿元、二产产值69.85亿元、三产产值98.86亿元,总产值较2019年增加35.07亿元,同比增长21.58%。

(一)坚持发展“特色化”,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4个示范园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累计投入37.65亿元,持续加大水、电、路、气、讯等建设,增强配套服务功能,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临翔区示范园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专家工作站,建立勐库大叶种茶基因库,优选9个优质品种,种植优质勐库大叶种茶树1.35万亩,建设代表国内红茶生产一流技术水平的生产线。弥勒市示范园种植花卉苗木6680亩,完成山地石漠化治理1.2万余亩,打造园林小品200余个,把曾经的荒山荒坡建设成集生态休闲旅游、森林木屋体验、木结构研发、康体养生于一体的生态健康度假小镇,弥勒电子商务创业园区2020年实现年度销售额4200万元。腾冲市示范园在发展1.8万亩银杏种植的基础上,拓展银杏育苗、鲜叶采摘和粗加工、银杏黄酮提取及中药材精深加工、银杏果加工等“银杏+”产业链,建成年产8000吨银杏鲜叶初加工生产线,园内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由2018年的7.0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3亿元。通海县示范园种植蔬菜35万亩,有出口基地备案达12.6万亩,95%以上的蔬菜常年销往广州、上海等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及东南亚、中东、美国等地区(国家),实现农产品出口额13.3亿美元,占云南省农产品出口额近30%,电子商务年度销售额达2亿元。

(二)坚持业态“多元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不断挖掘和拓展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休闲农业已成为云南省新型的农业产业形式,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及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途径。临翔区产业园建成游客接待中心1200平方米,茶园游客采摘体验区2000亩,2020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弥勒市示范园2020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亿元,成为弥勒市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腾冲市示范园以银杏为主题,提供“观光+美食+民宿+特色文创+旅游纪念品”“一条龙”服务,2020年接待游客约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50万元,休闲农业营业收入0.16亿元,比2019年增长33%。通海县示范园推广蔬菜水稻轮作种植,养殖稻花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连续2年成功举办“摸鱼节”“长街宴”等活动,吸引游客184万人次。

(三)坚持经营“规模化”,各类主体不断壮大

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作推动“三农”发展的龙头工程来抓,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成长壮大,在规模经营上不断迈出新步伐。4个示范园共入驻企业119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6家,带动农户13.41万人,助推120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临翔区产业园以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勐库戎氏茶叶公司的品牌影响力为依托,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种植,实现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弥勒市示范园高标准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滇东南农产品交易中心,配套建成屠宰场、冷链物流设施等,吸引2920余家商户入驻,年交易额超过20亿元,服务人口超过15万人。腾冲市示范园通过招商引资、产业扶持基金、配套公共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吸纳入园企业12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7个,带动就业1万余人。通海县示范园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93个,引导当地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市场销售,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

(四)坚持产业“品牌化”,产品影响力显著增强

临翔区示范园以打造“临沧最好喝的红茶”“树本清源”为定位,成功推出自有品牌“醉临红”,着力打造让人心醉的临沧工夫红茶,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确定为2019年秋季红茶超级单品,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品牌化产品产值占示范园农产品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0%。弥勒市示范园通过4A级景区评定,获得“云南省特色小镇”命名授牌,圆满承办2020中国天然氧吧发布会暨第二届中国天然氧吧产业发展大会,太平湖畔赏森林花海获得中央电视台两次报道。腾冲市示范园内的江东银杏村被认定为国家第二批传统村落,4A级景区通过省级评审,已授牌为云南省银杏特色小镇。通海县示范园培育“一村一品”蔬菜示范村10个,42个农产品取得“三品一标”证书,“高原绿洲”牌娃娃菜入选2020年云南“十大名菜”。

二、主要做法

(一)高位谋划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在省委印发的一号文件《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及《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等文件中,对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指明了工作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农村、工业和信息化、财政、自然资源、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和业务指导,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督促创建工作落实。注重强化后续管理,通过现场踏勘、实地走访,及时掌握示范园建设情况,与当地党委、政府共同研究解决。压紧压实示范园所在地党委、政府主体责任,通过建立州(市)、县(市、区)协调推进机制、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等方式,进一步细化职责任务,协调各部门为示范园建设持续发力。

(二)多元筹措资金,支撑融合发展

坚持市场主体运作、国有资本先行,通过统筹安排各项财政涉农资金,鼓励各地持续加大投入。2020年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亿元,支持弥勒市、临翔区示范园建设;将临翔区、腾冲市示范园列入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申报计划;各地共整合政府、社会资本、入园企业等资金52.09亿元。临翔区示范园整合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绿色循环高效特色农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4224.88万元,社会资本投入1.6亿元。弥勒市示范园整合石漠化综合治理、陡坡地治理、旅游交通环线、美丽宜居乡村、土地整治、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5.2亿元。腾冲市示范园通过注入国有企业资本金2.1亿元,融资5.82亿元,吸引社会资本2.2亿元,解决融资难、资金不足等难题。通海县示范园通过PPP模式配套资金6.9亿元,建设农业服务中心、国际会展中心、供水厂、园区道路管网等公共基础设施。

(三)强化要素保障,推动项目落地

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及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解读国家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文件精神,推动工作开展,落实发展用地。临翔区示范园切实加强用地保障,为示范区预留规划用地633亩、建设用地指标143亩,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文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弥勒市示范园多渠道保障示范园用地需求,解决土地指标近700亩,对进驻园区企业实行前2年免征税收、后3年税收减半政策,累计减免税收60万元。腾冲市示范园在企业用地、用水、租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示范园产业用水低于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对租用厂房企业入园前5年给予租金补贴。通海县示范园调整用地指标580亩,优先保障核心区建设,实行土地容缺审批,核心区建设用地全部保障到位。

(四)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增收致富

临翔区示范园建立了“土地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订单收购+分红”等利益联结和保障机制,2020年园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82万元,高于当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3万元的水平。弥勒市示范园建立“四众”(众租、众参、众创、众筹)分享利益联结新模式,解决产业发展难题,吸纳和鼓励周边农户参与建设,培育个体商户1500余户,带动就业5000余人,撬动社会资本近15亿元。腾冲市示范园统筹构建“土地租金、股金分红、劳务薪金、产业经营现金”紧密结合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4860户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通海县示范园鼓励企业吸收本地农民就业,与入园企业建立稳固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达6.3万户以上,带动就业约10.35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7万元。

三、未来展望

“十四五”时期,云南省将按照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要求,全力做好5个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创建工作,结合高标准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园、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等工作,协同推进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将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与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有机结合。继续锚定“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目标,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和“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拓市场、建平台、解难题”要求,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的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茶叶、花卉、蔬菜等特色产业农业总产值在“十三五”末的基础上“翻一番”。

二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融入“大循环、双循环”。继续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找准融入“大循环、双循环”切入点,充分发挥云南在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区位优势,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及生效后的重大机遇,吸引国内发达省份和周边国家的农业生产要素在云南集聚,推动云南成为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和重要支撑。

三是继续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在扎实做好现有4个示范园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腾冲市司莫拉幸福佤乡等5个园区创建工作,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健康养生”“农业+文化传承”等新业态,不断丰富乡村经济业态,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推动云南省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方法和路径,着力打造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积极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贡献云南方案和云南经验。

责任编辑:孙淑红

相关新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