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安徽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着力增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能力,着力提升城镇吸引力和承载力,着力强化要素保障能力,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50.97%提高到2020年的58.3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27.6%提高到2020年的37.24%。
紧扣“人”,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切实降低城市落户门槛,设立城市公共集体户口,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户口一站式无证迁移工作,“十三五”期间累计70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通过开展农村资产确权登记、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等工作,维护好已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的权益。天长市以户为单位发放集体资产股权证书,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分配经营性收益。同时,维护好未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权益,着力解决随迁子女入学、社保转接、住房保障“三难题”。围绕随迁子女上学难题,认真实施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入学政策,随迁子女和城镇学生实现“一样就读、一样入学、一样免费”。围绕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题,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制度名称、政策标准、经办服务、信息系统“四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城乡居民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围绕住房难题,明确将在城镇有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实施惠农安居贷款,芜湖市等地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缴存住房公积金。
紧扣“城”,着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完善城镇功能。围绕打造集聚人口的高质量空间、更好满足市民的各类需要,积极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结合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建设,着力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通过构建分工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合肥、芜湖、安庆、阜阳、蚌埠、黄山等城市辐射带动能力。逐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扎实开展新型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十三五”累计改造各类棚户区135.81万套、老旧小区2870个,超过20%的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全省22个城市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形成廊体规模193公里。合肥建成运营城市轨道交通4条、在建11条,总里程达343公里。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体系、数字城管平台建设,城市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紧扣“要素”,促进城乡资源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围绕解决城乡要素割裂、难以有效流通的问题,着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畅通农村资产资本化通道,构建涵盖确权登记、利益补偿和规范流转的一揽子政策体系,促进农村承包地确权成果在土地经营权抵押等方面的应用。稳步推进金寨县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全县腾退复垦宅基地4.85万亩,探索复垦腾退建设用地指标在省内有偿使用,累计交易2.07万亩、每亩成交均价达43.62万元。深入开展合肥市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利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263.43亩,建设租赁住房3937套。宿州经济开发区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定居规模相挂钩,有效解决了“人往哪里去、地往哪里转”等问题。积极探索基础设施特许经营、PPP模式等多元化城镇化投融资路径,“十三五”期间累计签约PPP项目334个、总投资3296亿元。(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