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视界 > 新经济 > 正文

江苏省“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取得明显成效

2021-12-08 10:15 国家发展改革委
摘要: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关部署,持续深化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73.44%、67.3%,是两者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了强大动能。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关部署,持续深化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73.44%、67.3%,是两者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了强大动能。

牢牢把握以人为本主方向,全面彰显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民生温度。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南京、苏州积分落户政策实行居住证年限和社保年限累计互认,其他设区市落户限制全面取消,苏北五市范围内率先实现城镇户口通迁,2014-2020年,累计实现883.7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居住证制度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累计发放居住证3240万余张。全面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义务教育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不低于80元/人/年。全民参保计划全面实施,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提高到98%以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率先实现以设区市为单位城乡并轨。

积极打造都市圈城市群强支撑,全面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均衡。沿江地区贡献了全省75%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9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沿海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提高到18.4%,沿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成全国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省域全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编制实施《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以南京为中心的通勤圈、产业圈和生活圈正在形成。苏锡常都市圈合作共识不断深化,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制度全面建立,“苏锡常畅游卡”、养老服务标准互认等一体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徐州携手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深化协同发展机制,拓展合作领域,辐射带动能力稳步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高铁主骨架基本形成,高铁总里程从2015年的全国第14位跃升至第3位,沪苏通铁路一期工程、连淮扬镇铁路、盐通高铁、连徐高铁等建成通车,支撑和引导产业人口优化布局。

着力聚焦城市功能品质突破口,全面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竞争优势。城市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口与经济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分别达11个和5个。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带动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45万人。城市更新扎实推进,创造出南京小西湖街区微更新、扬州城市公园体系、泰州海陵区“八老十难”攻坚行动等一批典型案例。供水、排水、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全面提挡升级,近半数设区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8.3平方米,“十三五”期间,累计改造城镇棚户区129.9万套,近400万居民实现出棚入楼。城市宜居环境大幅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到81%。社会治理系统化、精细化、法治化、智慧化水平明显提升,“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基层治理模式成为亮点品牌。

坚持树牢城乡融合发展大逻辑,全面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9:1。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制度性通道进一步打开,常州武进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接轨,乡村学校建设条件和管理机制持续改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建立。资金支持服务乡村发展的渠道着力拓展,设立100亿元省级乡村振兴基金,2020年全省新增融资担保业务中超过80%为“三农”和小微业务。宁锡常接合片区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涌现出南京溧水区依托技术产权供给平台加快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南京高淳区率先制定县域GEP核算标准体系、溧阳市搭建运行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等一批创新做法。(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责任编辑:孙淑红

相关新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