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国办发〔2022〕21号),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显著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现将有关地市的典型经验做法总结刊发如下,供全国同类地市学习借鉴。
向绿而兴 生态南平绘胜景
福建省南平市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快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一、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打造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
把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全市“生态核心”,深入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2021年10月1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设立武夷山国家公园。
全力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省政府组建垂直管理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建立健全省级统筹联席会议机制、省市县协同推进落实机制、乡村联动共商共建机制。将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独立登记单元,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完成试点区自然资源本底调查。制定《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出台《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17—2025)》及生态保护、科研监测、科普教育、生态游憩、社区发展等5个专项规划。试点以来,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96.72%,大气、地表水、森林土壤各项指标均达到国标I类标准。
武夷山国家公园
全力建设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通过划定重点保护区、保护协调区、发展融合区三类空间,协调带动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地区保护发展,在初步划定的4252平方公里保护发展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提升、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五大先行行动,策划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朱子文化研学、乡村振兴示范等十大工程,实施总投资612亿元的113个示范项目,着力构建“国家公园—城—镇—村”融合发展体系。
二、牢固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坚持保护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切实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
强化源头管控。在生态功能区划上,划定了福建最大面积和最大国土比例的生态红线、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地、生态公益林,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在产业准入上,深化环评审批“五个一”制度改革,优化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严控“两高一低”项目。高标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加快七大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重点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制定“3+4+5”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加快培育“一座山、一只鸡、一根竹、一瓶水、一片叶”等生态优势产业。
强化系统修复。着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累计完成投资超48亿元,在财政部绩效评价中获唯一优秀等次。实施总规模468.97万亩、总投资215亿元的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全面推广“五节一循环”技术模式,实施无化肥无农药生态茶园种植。
生态茶园
强化环境治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畜禽污染集中整治行动,累计拆除养殖场1.16万家,削减生猪445万头;开展茶山整治专项行动,累计拔除违法违规茶山3万余亩,完成造林复绿2.43万亩。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试点经验获得全国推广。
三、牢固树立“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的生态价值观,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
深入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获批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开展“森林生态银行”试点。搭建森林资源开发运营平台,将分散、零碎的林业资源规模化、集约化整合,由国有林场等专业化运营主体运营开发,改变林木资源不够集中连片、粗放经营等问题。试点以来,累计完成林地合作经营面积8万亩。“森林生态银行”先后列入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案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
森林生态运营中心
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在武夷山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并逐步扩大到全市范围。围绕核算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专门编制统计核算手册,制定监测统计技术规程,开发业务化管理系统,系统绘制南平生态产品“一张图”。福建省以南平为蓝本编制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指南》《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指南》。
开展绿色金融改革试验。积极创建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快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率先在全省推出“林业碳汇贷”“竹林认证贷”“科特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搭建“南平市绿色认证服务平台”,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南平市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评价认定办法》。2021年全市绿色贷款余额增长48.9%,新增贷款增长42.4%、居福建省第二位。
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坚持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下好碳达峰碳中和先手棋
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部署,以碳汇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突破口,创新推进碳汇产品的开发储备和市场交易。
创新实施“一元碳汇”。创立“一元碳汇”扶贫试点项目,通过微信小程序扫码方式,以1元10千克的价格向社会公众销售,累计销售4700吨。成功策划并交易全省第一笔林业碳汇项目及全国第一个竹林碳汇项目,开发国际VCS标准林业碳汇项目。
创新应用“碳汇+”模式。推出“碳汇+生态司法”“碳汇+大型会议”“碳汇+生态旅游”等交易场景,有效解决碳汇交易方式单一、价值实现难等问题。以被告人自愿认购“碳汇”的方式替代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目前已有36位被告人认购“一元碳汇”共40.3万元;第三届数字中国峰会、南平市第六次党代会等会议购买“一元碳汇”,实现会议碳中和;在顺昌华阳山开展“免费游景区,一元助碳汇”活动,将“一元碳汇”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
“碳汇+生态旅游”
创新碳汇金融产品。与商业银行签订全省首单“碳汇贷”,将存量未售的30万吨碳汇产品预期收益权作为质押标的物,向商业银行融资2000万元;与人保财险签订全国首单“碳汇贷”银行贷款型森林火灾保险,为碳汇林提供2100万元风险保障;与信用联社联合推出“碳汇致富贷”,以脱贫户、脱贫村拥有的碳汇收益权为质押,累计授信总额共660万,涉及农户175户。
五、牢固树立“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坚持建章立制注重长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积极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森林资源运营平台、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建立国土空间管控机制。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国有土地资源资产核算、土地储备资产负债表等试点。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全市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面积29.05%,其中武夷山市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面积48.7%,为全省最高。
建立司法保障机制。先后出台《南平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南平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南平市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定》《南平市城市绿地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生态立法质量和数量均居全省前列,生态立法模式写进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在全省首创“惩治·修复·联防·教育”四位一体生态司法模式,成功审结全国首例破坏生态公益诉讼案。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围绕解决“审什么、如何审、如何评价、如何定责、如何运用”五个核心难题,创立乡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五围绕五突出”南平方法,被审计署列为改革“抓得好,抓得实,抓出成效”的全国典型,受邀参加《全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操作指引》编写。
建立责任落实机制。率先在全省建立重点工作责任和问题情况督查平台,建立“大督查”工作机制,组建常态化督查队伍,聚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组织对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和退养户转产转业、毁林种茶、水土流失治理、环保责任制落实情况等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督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