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是金饭碗,事业编制是银饭碗,大型国企是铜饭碗,考上都是铁饭碗。”在考编圈,流行着这样一个“鄙视链”。近年来,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考编”(通过考试进入体制内成为在编人员——记者注)持续发热,“考碗族”随之出现。
“考碗族”顾名思义,是指当下到处参加编制考试,不考到“铁饭碗”不罢休的一群人。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1年度公务员招考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157.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61:1。
为端铁饭碗,现代“范进”逢考必上
“百二秦关终属楚”,招聘录取名单公布这天,李双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总结自己的考编历程。备考这半年来,秉持着逢考必上的原则,李双参加了大大小小13场考试,“省内所有符合条件的岗位都报了。当时只想广泛撒网,也没有具体的目标。”
然而考试的激烈程度远远超出李双的想象,“第一次参加考试,10个岗位一共来了1000多人,最后结果出来每个人只相差零点几分。”
备考期间,为了能够有人督促自己,交流学习进度,李双在社交平台上加入了考编互助群。“在群里不乏多年奋战的‘考碗族’,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谈及考编的原因,李双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很多传统的家庭中,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其实一直存在,上一辈人希望下一代能有个稳定且体面的工作,“稳定是为什么大多人坚持考试的原因。”
湖南邵阳的小文也是考编大军中的一员。2018年毕业之后,小文选择留在大城市打拼,兜兜转转几年仍然一事无成。“在外工作压力很大,定居成本高,有些企业对员工的保障也很差。再加上女朋友父母希望我工作稳定些,所以最后还是选择考公。”
回到家乡的县城后,小文报班开始学习,发现摆在眼前的第一座大山是高昂的费用。“考公的人数每年都在增长,培训机构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小文告诉记者,他所报的辅导班第一年价格是32800元,到了第二年,相同的课程内容价格已经涨到5万元。此外一旦通过笔试还有面试班,价格又是几千到几万元不等。可哪怕是这样,父母仍旧支持他报班学习。
中公教育的工作人员张琪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年来报名参加编制考试的人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学历普遍提高,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目前占绝大多数;二是年龄普遍偏低,很多是还没毕业或刚毕业的学生。”此外,坚持两三年一直在培训机构学习的人也不在少数。“受各地经济发展和本身专业市场匹配度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找工作很难找到合适的,所以会坚持一直考。”张琪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考编制已经不再是狭义上的考公务员,很多国企单位,也属于考编的范围之内。
和小文一样,杨佳也为端上铁饭碗投资了不少钱。从报名费到交通费、辅导班费,半年以来杨佳已经花费了几万元。但在她看来,只要能端上“铁饭碗”,付出再大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她告诉记者,最忙碌的一次赶考在今年1月份。“当时在北京的线下班学习,收到浙江和上海相邻两天的考试通知。中午11点在上海考完,下午2点的火车去杭州准备参加第二天的考试。”
由于长期备考杨佳变得越来越焦虑,并长期处于失眠状态。“经常晚上一两点睡觉,早上五六点就醒了。每次都借着见朋友的名义去各地考试,表面上说自己去玩。”杨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一次次考试的失利,让她再也不愿意告诉身边朋友自己的情况,“没有尘埃落定的时候,‘考碗族’的压力其实很大。”
理想工作不一定在编制内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蒋胜男建议取消国家公务员报考35岁以下的年龄限制冲上了热搜榜,引发广大网友的关注与讨论,其中有不少人担心年龄限制放开之后,年轻人更难找工作。
在一些公司,员工一旦迈进35岁门槛,就会开始担心自己未来的职场生涯。由于很多公司在招聘过程中会设置一个“年龄槛”,“35岁焦虑症”也随之而来。事实上,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劳动力的整体年龄早已迈过“35岁门槛”。
去年,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20》,公布了我国最新人力资本估算结果。其中,在1985-2018年间,我国(中国大陆)劳动力人口(包括学生)的平均年龄从32.2岁上升到了38.4岁。
日前,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我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8.8岁。
在毕业3年的小赵看来,尽管社会在不断发展,但很多公司给予劳动者的保障却依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这是大多数人开始考编的主要原因。他觉得很多人“一开始理想工作不在体制内,也会慢慢认清现实”。
小赵也曾一腔热情投入到自己的理想事业中去,在传媒公司做了一年多摄影摄像后期,后来换了几家单位,说起频繁换工作的原因,他认为,“有的是因为工资太少,有的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总之都不合适,对身体消耗也很大。”
“不要在外面漂了,也挣不到钱,离家那么远,回家考个试稳定点。”小赵说,父母每次打电话来来回回都是那几句话,2019年他决定放弃理想回到家乡。
作为一名非应届毕业生,小赵在报名考试时并不占优势。只能在“矮个里拔将军”,一个一个看岗位表,从年龄限制、专业限制甚至性别限制中筛选掉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从剩下的岗位里挑一个最有可能考上的。
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飞飞在毕业之际选择了全身心投入公务员备考大军中。她身边有很多和她一样的非京籍毕业生都选择了考编,“考公务员是在北京扎根最好的方式,不仅能进入体制内还能解决户口。”
飞飞坦言,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体制内的工作适不适合自己,但是在长辈眼中获得这份工作相当于成为人生赢家,因而越来越多的人趋之若鹜。“我并不觉得进入体制内是最好的选择,但却是最现实的出路。”
“一眼看到头的工作”没有吸引力
去年,影视演员刘昊然的名字出现在中国煤矿文工团2020年公开招聘拟聘用人员公示中也一度上热搜。网友纷纷表示,“明星都去体制内了,我们更要努力‘上岸’”。
考编的火热也带来了年轻人竞争压力的上涨。2020年上半年宁德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宁德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内控中心报考比例高达388∶1。
但是在IT男裕浩看来,进入体制内等于和一眼可以看到头的未来画上了等号,“从学生时代一路走来,习惯了按部就班的生活,我希望能有一些挑战和改变。”因此,他在毕业后义无反顾扎进了“求职大军”。
从北京、上海到杭州、深圳,裕浩最终选择了南下广州发展。“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希望能从事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裕浩知道自己身边的不少同学也都选择了进入互联网大厂发展。一方面,这些同学非常热爱IT行业,对技术有追求,希望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的待遇相较于体制内更为优厚。
“工作不到3年,我已经攒了30多万元,这让很多体制内的同学羡慕。”说起这个“小秘密”裕浩很开心。
对于近年来出现的“考编热”现象,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宁认为,择业还需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来规划,不能盲目跟风。“择业时,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个人性格以及多方面综合考虑评估,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
“考编热”现象的出现对于企业招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社会企业的需求和年轻人的就业诉求有时不对等。年轻人追求更优越的就业机会、就业环境,包括地域、工资待遇、成长前景等因素,很多年轻人一门心思‘考编’。”李宁觉得这种“跟风”不利于年轻人成长,“对于学校来说,需要帮助年轻人做好职业规划,做好择业引导。”
针对目前高校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培养,李宁还建议,可以运用“优势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包括认识自身优势,“学生在认识到自身的性格特点后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应受访者要求,李双、小文、杨佳、小赵、飞飞为化名) (见习记者 韩荣)
相关新闻